七天作家协会园地:文汇园(4月9日)

芳香 —叶莎与苏凤对话记录 苏凤 风信子最早到来 像爱丽丝的晨安 仪态万千 半坡的雪化成你的香气 远眺的山景 枝芽初发,有鸟栖息 世间再纷扰 有花香可以避难 还有一种叫 五月的铃铛花 看到美好 咱就拥抱一句诗   日落(15) 陆蔚青 狄先生给刘翔留了足够的时间,让他去办买房子事宜,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见不到他。自从开始卖房子,房子就不让他省心。酋长家搬走之后,二楼的新租客是巴基斯坦住加拿大领事,这一家人口众多,刘翔郁欢分辨了很久,才分辨出是三儿三女,另有女婿儿媳数人。领事夫人从未露过面,牛奶面包都是最小的女儿购买,她还没出阁,身量还没有长高,一个椭圆形的脸,两只大眼睛。与同龄的女孩完全不同,她永远是民族着装,露脚趾的鞋拖,宽大的白裤子在脚踝处收紧,上衣长到膝盖,肩上松松地搭着纱丽。郁欢看到小纱丽跑来跑去,就会想起自己小时候,在家里也分担这样的家务。小纱丽的眼睛大而直率,嘴唇像画出来一样清晰。后来她去上学,也是一身民族服装,从来没有穿过牛仔T恤,与一群当地女孩在一起,格格不入。除了小纱丽,二哥来的比较多,二哥什么都不买,他来,是为了和郁欢说中文。二哥长的很帅,有一张圆中带方的脸,五官清秀。有人说世界上最美的人种是印度人,开始郁欢不相信,后来尽数历届世界小姐,竟都是印度人,才慢慢改变了态度。不过郁欢是中国人,喜欢古典传统的中国人形象,比如绣像本《红楼梦》中的蜂腰削肩。对她来说,过于浓眉大眼的长相有些激烈,有点消受不起。二哥说他在巴基斯坦时候,曾与在那里工作的中国人有交往,学会了一些中文,能简单交流。他说当时找房子,听说房东和楼下小店主都是中国人,大生好感,这也是他们最终决定住在这里的原因。 二哥的目的渐渐清晰。有一天他对郁欢说,他最大的梦想,是想娶一个中国姑娘为妻。让郁欢有好姑娘给他介绍一下。郁欢说好,但转念想不知他们的生活习惯,中国姑娘是否能接受。 自从他们来,狄先生的工作就翻了倍。早晨刘翔来开门,发现天花板漏了水,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。还好落在地上,湮湮的形成一个小水洼儿,刘翔就给狄先生打电话,狄先生来了,去关水阀。过一会儿水滴小了。狄先生就搬来梯子,开始修缮。 郁欢如今学会了打发时间,听听音乐,看看肥皂剧。那天她正在听收音机里面的歌曲,罗尼说好听,蝴蝶夫人。郁欢说我倒不知道,你好厉害。罗尼说我是意大利人。好像意大利人与歌剧是生而一体的。郁欢对这种将民族骄傲挂在嘴上的人,颇有好感,那种骄傲不是装的,是发自内心的。 郁欢说我喜欢帕瓦罗蒂。罗尼就说那是最好的。我见过多明戈,绝对英俊,绝对有型。郁欢说现在也见老了。两人正谈论偶像的时候,听到后面哗啦一声,原来狄先生手执一根大铁棒,将天花板捅了一个大窟窿,天花板里面的碎石子碎水泥和小木屑,一股脑坠在地上,狄先生此时也如水泥人一样,周身都是灰尘,连眼镜上都是灰尘,一时双手乱抓。优雅的罗尼就皱皱眉,说一句ciao ciao,快快地走了。(未完待续)   清明时节吹清风 雷华阳 “魂断最是春来日,一齐弹泪过清明。”作为承续了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华传统节日,清明文化在时间的积淀中不断更新、升华。我们在铭记、传承传统的同时,也有了更多低碳环保、文明节俭的祭奠方式,赋予清明节以更多时代内涵与活力。 文化祭奠——让清明更有内涵。寄托哀思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。能到墓地去扫墓固然好,但如果远在他乡,就可以写一些纪念性的文章,来寄托哀思。我们可以写一首诗、一篇散文或是一封信,寄回老家,请前去扫墓的亲人朗读。我们还可以将写好的文章朗读、录音之后,在清明节当天,对着亲人的遗像播放。如果家里有孩子,可以让孩子来朗读,让孩子体会怀念亲人的情感,这也是一种亲情的教育。 公益祭奠——让清明更有意义。每一个离开这个世界的人,都希望这个世界变得更好。因此,我们可以以逝者的名义去参加一次公益活动:做一次捐赠,资助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,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点滴温暖。参加公益活动,不但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,还可以对下一代进行一次面对面的教育。这既是对逝者的一种尊重,又是一种极有意义的祭奠。 绿色祭奠——让清明更环保。在亲人坟前种一棵松树、栽一片绿,春去秋来,树渐渐长大,每一次去祭奠,都可以在树下多坐一会儿,怀念与亲人的点点滴滴,也是一个寄托哀思的过程。我们还可以播撒一些花草种子,哪怕只开一季,也可以让亲人的坟头多几分生机。最简单的是买一束鲜花,放在亲人的坟前,让逝去的亲人感受鲜花最美的样子,在鲜花上放上卡片,亲手写上自己的思念,既环保又能表达对逝者的怀念。 教育祭奠——让清明富有深度。除了祭奠先人、迎春踏青,清明节也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机。带孩子去烈士陵园扫墓,给孩子讲一段英雄故事,讲一讲党史,潜移默化中把爱国情怀根植在孩子的生命中。“人为什么会死亡”“死亡之后会怎样?”“如何保护自己”“如何面对死亡?”……这些都是应该让孩子接触的问题,大一点的孩子还可以引导他们思考“人应该如何有意义地度过一生?”通过这种方法方式,使孩子懂得生命的宝贵,学会感恩,积极生活。 清明节,是我们宝贵的文明财富,承载着我们的传统文化,浸润着我们的生命,安顿着我们的心灵,更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、理念、思想。让我们创新更多的仪式,用更多文明、新颖的方式延续这一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,让生活更美好。   父亲的鞋 童如珍   父亲是位地道的农民,一生在田地里劳作,以求家人的温饱。诚然,除了他那勤劳的双手外,更有两只不曾停歇的脚,终日与泥土相伴,经风雨、历寒暑,受尽了磨难。 平日里,父亲很少穿鞋。这既是方便劳动,也是为了省钱。或许正是穿鞋少、行路多的缘故,父亲的脚掌经常长有鸡眼,走路时疼痛难忍。小时候,我时常看到父亲坐在走廊上挖鸡眼。他用一截钢锯条磨成尖尖的刀片,将脚板搁在矮凳上,然后一刀一刀地削剔又厚又黄的脚皮,再把鸡眼挖出。鸡眼呈锥形,又硬又韧,嵌入脚掌很深,往往挖一个鸡眼,都要流不少血。看父亲咧着的嘴角,肯定很痛。不过,挖过鸡眼后,他行走时显得轻松许多。 父亲的鞋不多,并且大部分是自制的便鞋。冬天穿的布鞋,是用自家织的土布,做了衣裤所剩下的布头,经祖母一针一线纳做千层底,再缝制而成。春秋季穿的鞋,则是父亲就地取材,自己动手制作。木屐,是锯两块与脚一般大小的杉木板,各钻两个洞,再系上麻绳,便大功告成。这种鞋简便,走起路来会“啪嗒、啪嗒”作响,缺点是打脚板,并容易滑脚。打草鞋,是父亲的绝活。材料为稻草或黄麻,先搓成绳,再编经纬,三下两下,一双草鞋编好。草鞋易编,但不耐穿。不过,父亲做的几双“轮胎鞋”,穿了很久。他把家里独轮车上的废旧外轮胎取下来,裁剪成鞋底。鞋底中间宽,两头尖且翘起,就像条微缩的船。再用内胎剪成条状,当做鞋帮和鞋带。“轮胎鞋”耐磨,防滑,轻快。父亲常穿着它推石头去村外的码头,赚些油盐钱,而每年一次到几十公里外的山区推柴火,也是穿着它,可谓功不可没。 别看这些鞋很土,父亲却格外爱惜。每次从田地里干活回来,他都要把鞋上的泥土刮拭干净,然后放置好。除了草鞋,其它的鞋坏了,他不会轻易扔掉,补一补,又继续穿。 我记得,1977年,大哥在内蒙古当兵,从部队寄了两双军鞋给父亲。一双解放鞋,一双大头皮暖鞋。冬天农闲时,父亲喜欢穿着那双皮暖鞋,还有羊毛军大衣,去村里四处串门。虽然他嘴里不言语,可从他脚底发出的“咔咚、咔咚”声和他那飞扬的眉目间,明显看得出他十分满足,甚至几分显摆。当然,春秋季节的大多时间,父亲还是穿他那些自制的便鞋,只是出门做客才穿上那双解放鞋。 父亲去世多年了,如今,每当想起他的那些鞋,心中依旧会蓦然一阵酸楚,并为他的简朴、勤劳感怀良久。   想起我的奶奶 刘燕飞   三四岁时,每当母亲晚上在生产队忙夜的时候,就是奶奶带我睡觉了。 奶奶的床铺在堂屋北边的小披厦里,入秋了,母亲用当年晒干的稻草,铺在床铺下,厚厚一层,上面罩一床新床单,那样便会很暖和。新鲜的稻草,带着一股田野的香味,稍微翻身,便会发出沙沙的声响,就像一曲动听的音乐。 太阳落山了,家里没有电灯,也舍不得点煤油灯,屋子里,伸手不见五指,我和奶奶早早地就上床了。 记得,奶奶会给我讲故事。奶奶的肚子里装了很多精彩的故事,她说,孟姜女送寒衣,哭倒长城!说古代孝子,小王祥捂寒冰,搭救他母亲!奶奶唱《数花名》,从一月说到十二月,朗朗上口;奶奶说包黑子断案,为民伸张正义!我真的很佩服奶奶的记忆,那就是我早年独特的早教吧! 我长大了一点儿,就要上学了。晚上睡觉时,奶奶就会和我说她年轻时候的往事。她说老城芜湖的场景,送客人走,要说,您慢走啊,走得好啊!客人会说,您留步,我走的好哎!奶奶十九岁从芜湖嫁到合肥乡下,吃过很多苦头。奶奶说,爷爷的早亡,说父亲孩提时代的轶事。说以前的苦日子等等,奶奶叹口气,伢来!我的眼泪早已哭干了,再也哭不出泪水来了!我听了奶奶的诉说,一时无语,心中凄切! 夏季里,蚊虫多,奶奶便一夜到亮为我扇蒲扇。只要我一动,奶奶便用大蒲扇拍打我的身体。有时候,受凉了,半夜,肚子疼,奶奶便用手掌心接了自己的唾液,耐心地给我按揉肚脐眼,奶奶的按摩有力而富有节奏,渐渐地,肚子疼就好了。奶奶及时为我盖好被子,说,伢来!不能贪凉啊! 冬季,天很冷,奶奶早就焐在床上了,母亲还给她一只滚热的水焐子。奶奶先把自己脚焐热,再把我睡的被窝焐暖了,等我完成功课,上床,整个被窝都是暖融融的。奶奶不许我蜷着腿睡觉,她经常说,伢儿!快伸直了腿睡,哦对了,像这样,长大成大个汉子!我是听奶奶话的,奶奶脚不热,我就抱在怀里,给她捂着。奶奶就说,我伢知道孝敬了! 从小到大,我和奶奶的感情最好!奶奶有什么好吃的,也总是想着我,及时分享给我。连我姐姐都开始嫉妒,说奶奶尽偏心!奶奶咧开没牙的嘴笑,她说,俗话说,一老一小嘛!这人老了,就像小孩子一样的嘛! … Continue reading 七天作家协会园地:文汇园(4月9日)